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家居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 ,也叫“傍老族” ,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据调查,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相当普遍。 据中国媒体调查, 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一是大学毕业生, 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 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占10,左右,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占10,,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 占30,。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资料整理啃老族的来历 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 15,34岁年轻族群。 啃老族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 啃老族的特性 可分为四类“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 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 。 追求梦想型,对于自己的现实工作有理想,非要达理想才能满足自己所需,会有一直转换工作的情形。丧失自信型, 因一次的工作经验失败,对往后就业会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击,不敢再面对就业。 自闭型,从小与社会接触环境自然隔阂造成。家庭溺爱型,从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认真读书只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拥有高学历却不懂自己将来打算,遂成米虫的心态。 啃老族的概况“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 。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 “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 ,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 啃老族的生活状态 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活状态,说的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 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而谜底就是“啃老族” 。 啃老族的统计数据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 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 啃老族的原因及事例 原因,现在的啃老族的诞生多半是因为儿时父母过于溺爱的行为而导致的。大多数啃老族们因为从小依赖父母习惯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独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养成了懒惰和只接受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习惯, 因而长大了还只会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啃老族”现象的调查分析 8月 11日, “ ‘啃老族’系列报道之一”在本版刊登后, 引起强烈反响。 社会科学家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日增,独生子壮大的前提下, “啃老族”有扩大的迹象。当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时候, “啃老族”必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襁褓青年”的独立,除了依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也应为其创造适合的工作机会。与其让父母养活“啃老族” ,不如给他们工作岗位,让他们成为有能力养活父母的“养老族” 。 有一则调查报告总结“啃老族” 6类常见人群,第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第二类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第三类属于“创业幻想型” ,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又不愿当个打工者,第四类是频频跳槽者,第五类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最后一类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 刘文彪属于第七类,与他境遇类似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不少。他们对辛劳的父母,怀着发自内心的愧疚,对远大的理想,又有着不切实际的执着。矛盾交织之下,他们边“啃”书本,边“啃”父母。陶醉在对未来的种种设想之中,他们连心理“断奶期”都还没过。 孩子“啃老” ,谁的责任 近年来, “啃老族”一词时常见诸报端,不少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就加入到“啃老一族” 。没有人希望自己毕业就失业,但有一些同学在经过几次尝试未果后,选择了他们潜意识中认为更容易的一种应对生活变化的方式———退回到家庭中, “啃老” 。 工作不自由、工作没前途、人际关系困难是“啃老族”放弃工作的常见理由。这些的确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面临的困难,但当它们成为年轻人放弃工作、回家“啃老”的理由时,所折射出的是内心的荒芜。二十几岁是人生中的任务模糊期,没有明确的家庭责任,社会成就感也不很强烈。若缺乏对个人人生规划, “啃老”的想法就水到渠成了。 究其深层原因,一个是与家庭的抚养方式有关。我们现在的家庭给了孩子过度的关注,甚至在孩子的需要产生之前,早早为孩子考虑到了。家长还越俎代庖,为孩子设计各种目标, 比如,不尊重孩子需要,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并且陪着孩子共同学习,扮演了监督、监控、辅导的角色,缺乏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真正行为” , 自然也很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会失去对内心需求的发现,对父母也缺少责任感。到孩子毕业的时候,父母的目标初步完成,孩子却发现自己没有目标了,也不知道如何在职场上寻求帮助。于是大家看到的是他们本能式的心理需求,如吃喝玩乐。而只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才能帮助他们战胜前进中的困难。 原因之二是,大学生的生理成熟了,心理却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磨砺。因此,许多家长生怕孩子被社会一下子击垮。 “不着急,慢慢找,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 、 “不好就换一家” 、 “自己的孩子总不能一下推出门吧”„„结果,一步步将孩子拉回到家庭中来。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呢,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要刻意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不要事事代劳,对于“啃老”的大学生,家长不妨放下架子, 向孩子直言, 以前对孩子的爱已经帮助孩子达到了目标,现在是他们自己起飞的时候了,给他们勇气,并教给他们方法。如果说,对他们以前是“引” ,现在要换成“推” 。 对于“啃老”的年轻人来说,树立个人理想、建立起积极的情绪、提高自尊水平、掌握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技巧和对结果多角度的分析能力,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 自强自立 大家都知道,在大自然中所遵循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只有很好掌握了生存法则的人,才能比较迅速地适应环境。 先看小鹰的成长史吧。鹰妈妈给了小鹰第一次生命,然而第二次第三次生命却要靠小鹰自己争取回来, 因为在鹰家族中,每一只小鹰要成长为雄鹰,都必须经历多次“鬼门关” ,过了这些坎,才能获得重生,一旦不能自立,将会被淘汰,这是鹰妈妈也无能为力的。小鹰在第一次脱毛时,这是第一道坎,这道坎完全是凭借着小鹰自己的毅志力去与生命抗横的,在这场激烈抗衡过程中,那些不能自立,没有毅力的小鹰就将被死神带走,而那些具有顽强毅力,能独在离开妈妈的呵护而自立的小鹰才能生存下来。学会展翅高飞,是小鹰成为雄鹰的又一个坎。在历练的时候,有时鹰妈妈要把小鹰推下山崖,如果小鹰没有自立、 自强的顽强意志,那就将粉身碎骨。 在动物界动物们需要自立、 自强,在人类也同样如此。 张海迪虽然一身轮椅相伴,不能“步足千里”却可以“阅览天下” 。她在无名师指导的情况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三门外语,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张海迪却凭着自立、 自强的精神做到了。不仅如此,她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显着成就,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她那种自强不息, 自立的性格。如果她不是一个自立的人,凭自己是残疾人而依赖别人,靠父母,这样子她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吗, 然而,在当今我们这个社会上,有一些人就是拥有极大依赖思想的人,他们被称之为“啃老族” ,大啃社会,小啃父母,整天游手好闲。这些游手好闲、吃了没事干的人,他们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整天无所事事,这样的人就是一种极其缺乏自立精神的人,他们这些人不能独立生存,要靠父母或社会支援,然而父母也不能照看一辈子,别人的支援也是有限的, 自己的本领才是无限的,这样的人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希望这样的人越少越好,不然,他们会像庄稼里的蝗虫,堤岸上的白蚁,祸害人间。为此,我们必须学会自立,学会自强,不要成为别人的包袱。然而,要想不成为别人的包袱,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从小学会自立。小时候幼儿园老师就告诉过每一位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到现在,我们都已长大就更应该自强, 自立,争做社会的有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