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作文主题阅读训练(5)书写亲情之歌

 中考语文先读后写,书 写 亲情之歌   

   主题阐述 

   亲情,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能照亮人们的心房,亲情,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让人们感到无比清新,亲情,是秋天里的一阵果香,让人们感到丝丝甜蜜,亲情,是冬季里的一把火,给人们带来温暖。亲情,就在我们身边。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亲情,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又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亲情是伟大的,它让我们感到温暖,它的魅力,永远无限甜蜜。 

 亲情是一杯浓咖啡,只有慢慢地细品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亲情更是一杯白开水,清澈淡雅,淡而无味,然而却是人间最美的饮品。享受亲情、感悟亲情是世间最美最惬意的事,而充满亲情的文章则是温暖灵魂的细雨、滋润心灵的甘露。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会越来越浓烈,亲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与家庭之间的限制,弥漫在每一个人心中。阅读、品味书写亲情的文章能引导考生学会感恩,学会体贴父母,学会做人, 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亲情的天地,奏响美丽的亲情之歌吧,  

   原题回放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都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 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笑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鱼被分成小块。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 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 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目光随着升腾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他还在沉默独坐,而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  ?  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母亲只用鱼汤淘饭。她拨开贪婪地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 “这里很暖, ”  

   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自 《读者》,  

   

 1  ,整体感知。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其中的“歌唱”是指“我们”内心在歌唱, “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 

   B  ,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吃鱼、送鱼给瞎老爷爷吃等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  ,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语言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D  ,结尾“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与开头“我们”在山冈上等待父亲的情景首尾呼应。  

 题型解析,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整体感知是前提,局部揣摩是重点, “瞻前顾后”是要点。  

   失误分析,没能结合语境分析,有时仅是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没有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参 考 答 案 ,  A   , “ ‘鱼’ 比喻‘我们’几个孩子” ,错,  

 2  ,情感体验。根据煮鱼时相关人物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状态,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情感倾向的把握。需着眼全文,结合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失误分析,不能着眼全文,对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以及作者的感情把握不准确。  

   参考答案,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或“伏在灶台上做作业” “在灶台上做作业” , 目光随着蒸气升高,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在幸福的预感中虚张声势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填“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喜悦”亦可,  

   3   ,语言品味。 

   

  , , ,第一段中“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一句有多个妙处,请选择两个妙处予以评析。  

    , , ,第六段“她拨开贪婪地交叉着的筷子”一句中, “贪婪”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筷子“交叉着”是的意思。  

  , , ,第八段“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一句中, “寒冷”与“温暖”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 内容和中心, 围绕上下文以及句子本身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意,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失误分析,没能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对词语和句子作深刻理解。  

    参 考 答 案 ,,  1  ,示例,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等待父亲归来时的焦急心情, “裹挟着晚风”形象地表现了父亲为全家生活奔波的艰难程度,亦奠定与寒冷抗争的全文基调, “逐渐清晰” ,按照从远到近、从模糊到清晰的顺序动态地表现了父亲归来的情景。 ,言之有理即可,, , ,拟人,比拟,我们几个孩子抢着,或“贪婪” ,吃鱼的情景, , , “寒冷”指困难的生活, “温暖”指获得帮助、关爱。  

 4  ,人物分析。文中的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试综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 ,不少于三点,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运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失误分析,没能根据文章情节及人物心理、神态、语言进行分析,所持观点和价值取向不符合人物身份,使答案不合乎情理和人物性格。  

   参考答案,勤劳、慈爱,爱子女,、忘我,克己,、主动关怀他人,善良、有爱心,。 ,言之有理即可,  

   名篇赏析   

   拾馒头的父亲 

 邓   为 

 16  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 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拿饲料。  

   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被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头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的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料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刻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 “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 “爹,你就别去了, 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 良久,父亲才说, “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的。 ”  

   我的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这是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  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无法想象别人知道那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 “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又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啊,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 “这是我爹。 ”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 “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 咱们自己也会有。 ”  

   以后, 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1997  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的乡下人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 咱们自己也会有。  

  ,选自 《时文选粹》,  

 特色赏析 

   本文虽无凝练华美的语言和悬念迭出的情节,却用朴实通俗的语言,普通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忍辱负重、质朴厚道的父亲形象,这种艰苦境遇中的父子亲情深深打动着读者。与其说它是一篇小小说,还不如说它是一曲撼动读者心灵的父爱之歌,是一首绝妙的父爱赞美诗。  

   强化训练一   

   与父亲抬担子 

 王清铭 

   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也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我的肩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于是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 “我能行。 ”父亲说, “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  

   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鼻子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溢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这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 “您太累了,歇会儿。 ”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拭着额头沁出的汗说, “我能行。 ”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板的笑容。  

   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了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 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工作以后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跟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背部的肌肉有点松弛,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身高相差  10  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  60  多岁的人了。  

   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选自 《沧桑的是流水》 , 

     

 1.   阅读全文,分析文中黑体的三个“我能行”分别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