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发展等级”指津三法

作文是所有高考学科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而“发展等级”又是拉开作文评分差距最大的一块阵地,为此,高考专家疾呼,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发展分者得作文。 ”下面笔者谨就高考中考生写得最多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谈几种“发展等级”突破技法,  一、记叙文“发展等级”突破三法 记叙文在符合题意、结构完整、合乎情理的“基础等级”的高原上,还应矗立起立意深刻、叙事厚实、构思精巧的“发展等级”高峰,  1.立意要有深度 记叙文的立意如果仅仅停留在以故事来演绎文题的浅表层次上,那你的文章就只能在“基础等级”上徘徊了。要想搏击“发展等级” ,你就必须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昭示出生活真谛、人性底色、世相内质的深刻立意,可以使记叙不仅有“看头” ,而且有“嚼头” ,描写不仅能得其“形” ,而且能得其“神”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如下四个视角尤其值得深思,①人情、人性,待人之心、处世之道、悲悯情怀、人间道义等,②人品、修养,价值取向、心胸气度、节操尊严、视野境界等,③民族心理,文化习俗、文明素养、社会基石、脊梁魂魄等,④草根群体,生存状态、生命质量、精神空间、幸福指数等。考场佳作《排队》就向我们展现出了深邃主旨的震撼力,  排日本馆时, 已是下午5点多钟,此时的太阳依然在天空中露着可怕的小脸。汗水像开了闸的自来水冲洗着我干了又湿的面庞。„„又过了1个多小时,我看到有几个年轻人乘机翻过栏杆,插入队伍前列。跟着是一片骂声,有闽南语,有粤语,还有普通话,叽里呱啦。我无奈地插上耳机,用音乐疗伤。  突然我看到旁边通道上的一个老外不停地张大嘴巴,难道是在辱骂国人的行为,我惊讶地拨下耳机,却听到了一首让人心情舒展开来的英文歌曲,歌词我没听懂,但快乐的曲调足以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唱完了,他还用生硬的中国话说, “大家一定要耐心地等待,有秩序才会有和谐。”我想笑,但没笑得出来,我为老外的循序镇静而喝彩,也为同胞的丑陋行径而羞耻。记得后来队伍一直行进得很顺利,我们比广播预报的时间提前1小时进了馆。至于日本馆中的机器人表演我已记不得了,但老外的那首歌、那句话、那个眼神却让我感受到夏季不曾有过的清凉,这是一次真正的排队。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借助观世博“排队”这件生活小事,将一般考生所确立的主旨——个人意志品德的“排队” ,牵引上了一个峭拔的高峰——民族整体素质的“排队” ,让人隐隐感觉到了鲁迅、柏扬般的犀利。  2.过程要有厚度 百米冲刺固然激动人心,但生活是场马拉松。记叙文就是要把这42. 193公里的漫漫征程展现出来, “缓缓地”却又是“执著地”叩击阅卷者的心弦,他的泪水被感化下来了,你“发展等级”的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而从内涵来讲,记叙文也只有具有了过程的厚度,才能丰满起来,厚重起来。如下四法可“增殖”你文章的厚度,①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对“三级跳”的每一跳,不仅要写“全” ,而且要写“足” 。②在“开端→结局”中,写出客观上和主观上“非走不可的弯路” 。③详写事物“量”的渐变,略写事物“质”的突变。④构思时画好三个线路图——事件发展、情感发展和思想发展的线路图。考场佳作《一步一台阶》就为我们演绎出了成龙“大哥”成长、成功、成名的漫漫征程, , “大哥”成龙, 由于不上台面的外表,尽管有着一身好功夫,也只能扮演一些小角色,或做一做武打演员的替身。但他没有气馁,从跑龙套做起,一步一台阶,终于得到影视界高层的赏识,终于获得观众的认可,为观众带来了《新警察故事》、 《尖峰时刻》等诸多大片。  ,保护神成龙,早期的香港娱乐圈动荡不太平,艺人常被黑帮胁迫进行免费演出,他们不仅得不到报酬,还经常被侮辱。当时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成龙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他挺身而出,对黑帮下了战贴, “有什么事找我, ”一句话,带来的是黑帮的逐渐收敛,香港艺人协会的成立发展。  ,中国“范儿”成龙, “光做‘大哥’ 、 ‘保护神’还远远不够。 ”成龙想,“我要做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向世界树起中国人的‘范儿’ 。 ”在香港回归十年中,成龙将祖国的荣辱和自己紧紧系在一起,他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种慈善活动中。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他毅然推掉巨额片约,只为能时刻在最前线待命,聆听祖国的召唤。  本文最夺人眼球之处在于不仅详实地写出了成龙从“大明星——保护神——爱国者”的成长历程,而且这三级“台阶”又是从“演技” 、 “品德” 、 “思想”三个不同侧面去演绎的。这就使文章不仅有了厚实的过程,而且有了丰满的形象。  3.构思要有亮度 高考作文的批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它不可能像平时那样细细“品咂” 。为此,记叙文的构思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你要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他“一见钟情”了,你的“发展等级”分自然也就“来”了。 “小品”之所以在春晚上那么“抢眼” ,一个很大的原因也在于构思的精巧和别致。在考场之上,如下四种构思方法更易“抓”住阅卷者的“眼球” , (1)设计悬念法。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诠释, “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 ”如果考生能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阅卷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从而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效果。  (2)情节突转法。平铺直叙的叙事模式,常常会使阅卷者产生“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消极的阅读心理。如果考生能设计出一个出乎阅卷者意料之外的突转式情节,就可以使文章显示出腾挪跌宕、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从而激发起阅卷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3)欲扬先抑法。虽说日常生活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 ,但记叙文写作的法则绝不是平淡,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 。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兴波,它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激荡起阅卷者心理的巨大落差,从而产生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  (4)细节凸现法。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记叙文缺失了细节,人物就成了一个活动的影子,事件就成了一个线路图,主题也就成了没有血色的符号。为此,我们要抓住“一言一动之微” ,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到文章的构思之中, 凸现出人物的神韵和文章的旨趣。   二、议论文“发展等级”突破三法 议论文在占领观点正确、材料充分、层次清晰的“基础等级”阵地之后,还应抢攻见解独到、例子新锐、论层谨严的“发展等级”阵地,   1.见解要给人以启迪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 ” ,帕斯卡尔,高考议论文要想从尽人皆知的“公理” 、 “常理” 、 “大道理”中突围出来,就必须有一个给人启迪的“独到”见解。 “独到”见解从何而来,它从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来。那么,思维方式又该怎么转变呢,纵观近年来《读者》 《青年文摘》 《半月谈》等期刊上的“雷人”言论,如下六个“想一想”非常有助于你的见解“独步”考场,  (1)向深处想一想,揭示本质。如,①中国民众一年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基本持平,现象,,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本质,的现状。②美国一位参议员说,所有从中国来的船都是满的,所有回中国的船都是空的,现象,。→,深想一步,中国出口的是资源,衍生品,,进口的是技术。→,再深想一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又好又快”之路。  (2)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如,①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前因,,打工最多的劳动者,前因,。②自己丰富,前提,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 自己善良,前提,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 自己坦荡,前提,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3) 向后面想一想,预见发展。如,①一个学校的质量不仅要看它一年的升学率,现状,,而且要看它10年、20年后的成才率,发展结果,。②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现状,,他们才有希望,发展结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现状,,那是没有未来的,发展结果,。 (4)换角度想一想,提出新论。如,①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旧论,→鸟儿大了,什么林子都有。 ,新论,②铁饭碗,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 ,旧论,→铁饭碗,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新论,  (5)拆开来想一想,分清析透。如,①“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 “和”的右边是个“口” ,就是说人人都有饭吃,物质丰富,, “谐”的左边是个“言” ,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精神自由,。②知识分子不但要“知” ,还得有“识” ,得对这个世界有新的发现。大部分的知识分子,不过是“知道分子”罢了。  (6)合起来想一想,辩证分析。如,①所谓勇敢,应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迎战不应该害怕的任何东西,二是害怕应该害怕的东西。②做人学道家,要大气一点,做事学儒家,要实在一点。  2.例子要生猛而有力 一般的写作指导书上对选用例子的要求是“有说服力” ,但我认为光光“说服”还不行, 阅卷老师每天要批阅几百篇作文,心情都有点烦,心肠都有点硬,不是那么太容易“说服”的。我们要想在“发展等级”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有“猛料”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征服”他,让他打心眼里信服、折服。为此,我们必须用以下两把筛子去筛选例子, (1)新鲜。为什么要“新”呢,因为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所举的例子也应该与时俱进。时代的“涛声”已不再“依旧” ,我们为什么还要用那张“旧船票”来登今天的“客船”呢,我们应该像一首歌中唱到的那样——“月亮走,我也走” 。为什么要“鲜”呢,因为在议论文的写作中, “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 。如果我们嚼众人嚼过的甘蔗,总让人大倒胃口。我们应该有一截属于自己“专利”的新鲜甘蔗,这样才能避开“一窝蜂” ,避免“撞车” ,吊起阅卷者的胃口。如果谈价值取向的话,我们举“好人”郭明义的例子就比举雷锋的例子“新鲜” ,因为他赋予了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追求纯粹,为人,、善小而为,处事,、甘当矿石,从业,。例子让阅卷者的感觉越“新鲜” ,他打出的分数才能越“爽” 。 (2)大气。我们所筛选的例子应该有一点大家气派,不要总是小家子气。拍摄大片,导演往往是要请大牌明星的。 同样,要征服阅卷者,也要拿出重量级的例子。要知道,你金榜题名凭的是脚踏实地,钱学森“两弹一星”升空凭的也是脚踏实地,但这两个例子的征服力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你的老师在讲创新精神,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讲的也是创新精神,但这两个例子的权威性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这不是由明星的“人气指数”决定的,而是由权威的“公信指数”决定的。  3.论层要整合出逻辑 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到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百家讲坛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史学狂飙。呆板的历史何以能吸引如此多的眼球,细究之, 皆源于这些学者不仅从静态的史料中提取出了史观,而且把这一个个史观整合成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种逻辑上的必然。  推史及文,广大考生通过设置论层,分论点,来对中心论点加以分解,从而将议论引向深入的做法, 已经在“基础等级”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如果能再向前走一步,将“切割”能力提升至“整合”能力,在理清、理顺论层间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揭示出事理发展的某种“必然” ,就可以在“发展等级”的征途上一路高歌了。  考场佳作《担当》设置了三个论层,①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②担当需要一个人有果敢的勇气,③担当需要一个人有雄厚的实力。阅卷者为该文打出了15分,总分20分,的“发展等级”分,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这三个论层间的逻辑联系。解读之,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他才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他才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第一个论层解决的是“想不想”担当的问题。担当是需要物质乃至精神上的付出的,而付出是需要勇气的。第二个论层解决的是“敢不敢”担当的问题。要担当得起一份责任,是需要实力的。第三个论层解决的是“能不能”担当的问题。试想,一个人如果不“想”去做某件事, 自然也就谈不上“敢不敢”做的问题,一个人如果不“敢”去做某件事,自然也就谈不上“能不能”做的问题。所以,从“想→敢→能” ,该文设置的三个论层构成了做成一件事的内在事理逻辑,推进环环相扣,顺序不能倒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指出, “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突出点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为此,广大考生在“发展等级”的追求上,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作文不是“通篇大妙”而妄自菲薄,而应该理直气壮地在“一点独到”上大有作为。广大考生要始终坚信这样一点,在“发展等级”上,我虽然不能做到“最好” ,但一定能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