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作文解析及名师点评·山东卷

 山东卷的这个题目从《咬文嚼字》给著名作家挑错谈起, “挑错”这一行为,是求真务实之态,面对“挑错”的态度,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治学风格。材料自然没有回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同今上年孙中山名言一样,可以说紧贴时代,彰显文化,培养品格,又避免了“中国梦”等热门押题。  

      今年以材料作文为基本形式,之前不止一次的给学生讲过,作文以材料作文为难度顶峰,材料作文尤其以热点类和寓言类为最大难度,而今年的作文审题本身不难,符合山东卷出题“不藏考点,不考偏点”基本特征。今年的材料作文,考生们抽出稳定的审题时间完成审题,还算比较顺畅,所以,只要围绕题目书写难度都不太大。  

    其次今年的“咬文嚼字” ,还是有值得思索的部分,在命题主旨上,继承了“不平凡的真善美”和“历史的哲学的思辨”这两大不变的主题, “向内探究人性的魅力”与“向外取得外物的倚助”的哲学矛盾,体现哲学的内蕴。 山东卷语文作文出题思路在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 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更加注重成功的“内外兼修” 。  

    从审题点上来说,材料提出主干来对考生来说并非困难,文章沿着“权威人物”——“被发现错误”——“诚恳接受错误”——“影响他人”的思维流程,这样我们就容易抽取在题目中的相应信息,在整个的思维流中,作家是一个维度而纠错人又是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从作家角度来看强调了“改变自我寻求人生价值高度” “虚心接受错误实现自我”这两个大层次,而在纠错人的角度来说“寻求真理”与“不迷信权威”也是可以突破的内容,在内容中包含这些的属于完美审题。 

   本题对于求学的学生来说,较切合生活实际,较适合写议论文,但是也可以写自己及身边挑错的故事、对“一字师” “推敲”等进行改编。也可以思维扩张开去,悲叹面对挑错固执己见的人,上升到国家层面如何面对挑错。  

   本题强调“选准角度” ,在紧张的考场上,可能让学生因求稳而选择“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这一立意,导致立意同质化、 狭窄化。   (  冠华作文网  ) 

   2. 【点评】  

  题目似乎很新,跟时代人物有关,但绝没有时代感,命题人的思维简单、片面,命题指向明确,就是如何看待知名作家被咬文嚼字。材料虽明确要求不要超出其所限定的范围,但是很容易跑题偏题。这个立意应当主要在如何正确对待文化批评上,批评者应当怎么样,被批评者应当怎么样,如何才能达到共同进步,避免互相攻讦,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水平。这个材料看似容易,其实因为材料所给的范围比较狭窄,所以下笔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对于不熟悉文学不熟悉文字的中学生而言,难度会更大一些。也是一道看似容易实则难的考题。  

   仔细阅读材料无非是让考生接受这样的态度,面对自身的缺点,要勇于承认,对待他人的批评,胸襟要宽广,主动请别人批评,乃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这个题目的最大好处是,审题不难。  

 然而,如果把曾经发生过的围绕“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而展开的笔墨官司作为写作对象,似乎更有创意吧,因为在大多数作家被“咬”对了的同时,也有作家被“咬”错了的,在大多数作家虚心接受批评的同时,也有作家不愿承认错误而敢于争鸣的。这样一来, 围绕谬误和批评,才可见仁见智,才更有利于考生发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独立思考的人,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60  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 ,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 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