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专家指导高考满分作文36计之11:打磨材料,升华主题——材料选用

 36   计 之  11   , 打磨材料, 升华主题——材料选用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这是古人丰富文章内容的经验之谈,但是,我们说有了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还要善于充分合理的使用。    

   1 ,      选用材料的原则。   

   ①真。   一是触动自己灵魂的生活故事应该成为考场作文的首选,只有感动过自己的材料,才有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二是材料要符合历史事实。引用名言、名句,作者不可张冠李戴,转述历史事实,不能信口开河。三是编述故事要有生活依据,要反映现实人生,不可怪异猎奇。    

   ②新。   就是用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材料表现文章的主题,新材料主要是指来自生活、与生活同步的新人、新事、新物。    

   ③小  。就是小处落笔, 借小事情, 表现大主题。 生活是浩瀚的海洋, 我   

   们只写一束浪花,生活是雄浑的大合奏,我们只写一支插曲。这朵浪花使生活更加千姿百态, 这支插曲使生活的乐章更加丰富多采。   

   ④深。   鲁迅先生主张对文章选用的材料要往深处开掘     , 即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而作者对材料的深入开掘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否则文章不会有深刻的思想。    

   2  ,选用材料的方法。    

   ①     浮想联翩, 聚合材料。   

   考场作文选材的关键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材料库,考生要善于以高考作文试题   

 的材料、话题、引语等为媒介,展开联想,聚合材料。在这方面, 读一读习作《学会倾听, 善莫大焉》 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文章先以强势排比造势,在不容置疑的氛围中提出中心论点。    

             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是一种气度, 因此,学会倾听,你就能够道德高尚,学会倾听,你就能够胸襟开阔,学会倾听,你就能够受益无穷。一句话,学会倾听,善莫大焉,    

        接着便展开了跨越时空的联想,    

        伯牙弹琴,弹到描绘高山的曲调时,听琴的钟子期就说, “善哉,峨峨兮泰山。 ”弹到描绘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因为学会倾听,世上便有了这一段有关知音的千古佳话。    

   白居易做完一首诗,总要吟唱给一些老妪听, 以倾听她们的意见,然后对诗句进行修改。因为学会倾听, 白居易的诗才明白如话,平实易懂,有“平民诗人”的美誉。    

 蒲松龄一间草棚,一枝毛笔,几张板凳,几壶茶水,他长期倾听无数路人讲述民间故事, 因而我国便有了第一部既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 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真实感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   

   学会倾听,不仅能让我们交得知心朋友,写出精妙文章,还能让统治者、领导人在体察民情、安邦定国方面有所作为,取得成就。    

   在生活、艺术领域尽展其才之后,又用一个轻巧的过渡, 将笔触转入了 “ 治 国平天下” 。   

   唐太宗广开言路,他善于倾听魏征等忠臣的进谏, 改革时弊, 这才是唐代的 “贞观之治” 。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就是为了倾听各民主党派提出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合理意见吗,中国共产党人学会了倾听, 因此才有中 国革命的胜利和中 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现在全国各地的“市长热线” ,不也是为了倾听社情民意而设立的吗,因为学会倾听,密切了干群关系,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可见,学会倾听,在历史上,在现实里,都是有极大好处的。相反,如果不会倾听,则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    

   在完成了正面的说理之后,又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向了问题的反面。    

   周厉王闭目塞听,把百姓的意见当成洪水猛兽, 把提意见的人抓来杀掉, 周厉王最终也没有好下场。   

   西楚霸王项羽听不进谋士范增的建议,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马谡恃才自傲听不进部将王平的劝告, 屯兵山上而被魏军断了汲水道,结果街亭失守,蜀军败退,马谡的脑袋也搬了家。   

   正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倾听,于是我们把父母的关爱当成唠叨,把老师的善意批评理解成蓄意中伤,把朋友的逆耳忠言当成落井下石, 结果不仅自己情绪低落, 还伤了父母、 老师、 朋友的心。   

   作者“思接千载” ,联想到不愿“倾听” 的周厉王、 西楚霸王、 马谡, 三个典型例子足以警醒世人。   

   无论如何, 因不懂得倾听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应该成为前车之鉴,而由善于倾听所带来的无穷好处则应成为后事之师。只有做到牢记前车之鉴, 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不断地创造新的辉煌。   

   我们之所以生有两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或许就是上天为了让我们少说废话,多听忠言。因此,让我们大家都学会倾听吧,学会倾听,善莫大焉。    

   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严密的收拢,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综观全文,钟子期、 白居易、蒲松龄、唐玄宗与周厉王、项羽、马谡等正、反事例,聚于一篇之中,材料丰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②打磨材料, 升华主题。   

   鲁迅先生主张对文章选用的材料要往深处开掘     ,即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 “金” 。 如习作 《沸腾生命》 一文的一段文字,   

    “放寒假在家时,父亲向我问起学校里的生活,我告诉他说, ‘其实真的很没劲。 ’我父亲是一个铁匠。他听了我的话的后,一脸惊愕。沉默了半晌之后,转过身用他那双粗壮的手操起了一把大铁钳,从火炉中夹起一块被烧得红通通的铁块丢入身边的冷水中。 ‘滋’ 的一声响,水沸腾起来,一缕缕白汽向空中飘散。父亲说, ‘你看,水是冷的,然而铁却是热的。当把热热的铁块丢入水中之后,水和铁就开始了较量。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水想使铁冷却,同时,铁也想使水沸腾。现实中,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活好比是冷水,你就是热铁,如果你不想使自己被水冷却,就得让水沸腾。 ’我听后感动不已。 ”    

   其实这时读者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已经做到了“以情动人” ,但作者以为还没有给读者以理性的启迪,主题思想还不够深刻,于是作者又在结尾加了一段文字,    

    “如果你不想被平庸无色的生活冷却了你的斗志, 你就用生命的激情与辛勤的汗水把这盆冷水煮沸。 ”    

   作者在充满情感的故事里,融入了理性的思考, 读者由此也得到了理性的沉淀和永恒的启悟, 沸腾生命。   

   考生作文选材联想的方面是广泛的,如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课外阅读等,对材料的“打磨” ,要学会“小中见大”之法。